伫立太湖之畔远眺,清澈的水面上留下鸟飞鱼跃的身影;走进巷弄深处的园林,山水掩映的亭台楼阁和巧夺天工的假山湖石令人留恋;漫步姑苏古城,街角的“口袋公园”满目青翠,氤氲在空气中的淡雅花香勾勒出苏式慢生活的样子……
近年来,苏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依托“真山真水园中城、人工山水城中园”的空间特色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的资源禀赋,着力优化“四角山水”生态布局,保留江南水乡生态基底,发挥苏州园林艺术特色,因地制宜推进“园林外移”,高质量推进具有苏州特色的城乡绿化一体化的“园林之城”“公园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建设,一幅“处处皆景、城在园中”的美丽生态画卷正在苏州大地徐徐铺展。
活态传承——“园林之城”展现首位担当
不久前,阔别三年的苏州园林畅园恢复开放。这座占地仅1亩余,但亭、轩、廊、假山等要素一应俱全的宝藏园林,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同时在功能上活化利用,以“园林+酒店”的组合重新“出道”,吸引各地游客慕名而来。网友“十七”在社交平台上分享道:“这就是闹中取静的苏式生活,如果要住在园林里,那一定是住在这里!”
去年9月,坐落在闾邱坊巷巷口的詹氏花园,经过全面修缮维护和多年筹备,也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作为苏州园林保护修复“三年行动计划”的典型案例,詹氏花园打造了造园艺术基本展示陈列空间和科普社教研学体验空间,让园林艺术走向大众。
在苏州,园林犹如散落的明珠,星罗棋布。从中国四大名园之二的拙政园、留园到深藏街巷的小园林,共有百余座,其中有9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园林不仅是“最江南”的标志性窗口,也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更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处不可替代的瑰宝。多年来,苏州在古典园林保护与修复上不懈探索,建立了苏州园林名录保护体系,精耕细作、久久为功推进园林群体性保护。
去年,苏州出台了《苏州园林分类保护管理办法》,完善市、区两级监管机制和名录园林编号体系;挂牌成立全国首家东方园林美学研究院,系统化开展苏州园林文化艺术的本质特征研究和广泛应用;组织开展长三角世界遗产保护利用交流会、苏州园林北京艺术交流会等活动,加强与友城、友园联动;狮子林与澳门卢廉若公园缔结为姊妹园,网师园与美国兰苏园签订《深化姊妹园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苏州园林“朋友圈”不断壮大。
同时,苏州不断探索园林遗产的活态展示与传承,弘扬地方特色文化,让古典园林的闪亮标识更加熠熠生辉。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市林业局)局长曹光树介绍,去年以来,苏州园林积极拓展全时空园林游赏场景,加快推动“数字园林”成果全民共享,错位推出虎丘花朝节、狮子林雅石展等“江南文化”园林专项活动98场,集成打造“我在苏州游园林”“数字园林”“夜园林”品牌形象,建成环秀山庄全景数字模型、园林遗产要素数据库主体框架,以数字孪生技术搭建了虎丘、狮子林、留园“元宇宙”空间。
古典园林有了更多新的打开方式,其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也被款款激活。去年,拙政园与苏州博物馆联合打造的《拙政问雅·夜苏博:一场跨越五百年的时空邀约》项目,在现代科技加持下,通过文化遗产苏州园林与园林式现代博物馆的结合,构建了一场世界遗产价值的当代语境阐释,成功获评2023“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卓越之星奖。除了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等古典园林推出的夜游项目,也已成为苏州文旅融合发展的强劲载体。
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的两个车轮滚滚向前,推动着苏州古典园林“小遗产”朝着世界“大舞台”不断前进。过去一年,苏州古典园林人气满满,总入园人次首次突破1800万。在加拿大维多利亚市布查特花园举行的2023国际花园旅游大会上,苏州园林获得“2023国际花园旅游奖”,同时被评为“全球最令人向往的花园”。
规划引领——“城中园”走向“园中城”
一直以来,“园林之城”是苏州头上的“主角光环”。而在今天,散落在苏州各个角落的,不仅有典雅精致的古典园林,还有一个个可游憩、可观赏、可健身的口袋公园。它们快速“生长”,串点成面,正将苏州打造成一座充满芳草芝兰、鸟语花香的“大公园”,升级所有人的幸福感。
闲暇之余,很多老苏州喜欢约上好友,直奔位于姑苏区公园路的苏州公园。去年这里大变样,拆除了铁栅栏围墙,移除冬青绿篱等灌木植被,新增多处景观花坛。通透,是市民最直观的感受。园内美景向园外露了出来,绵延的绿色得以和大家共享。
苏州公园是全市首个“无界公园”样本,也是苏州努力实现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美好愿景的一个缩影。早在2022年,苏州市政府发布了《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明确了厚植江南水乡生态基底、串联“四角山水”绿道网络、构建城乡一体公园体系、彰显苏州园林遗产价值、打造“公园+”苏式生活典范五大主要任务。
去年以来,苏州加快推进“公园城市”建设步伐,出台《苏州市公园管理办法》,编制《苏州市“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苏州市绿道建设实施指导意见》,印发《2023年苏州市“公园城市”建设实施计划》,全域统筹实施“生态筑城、绿道连城、公园融城、乐享园林、苏式生活”五大行动共135个项目建设。通过见缝插绿、规划建绿、改造增绿等方式,全市新增及改造城市绿地264.2万平方米、口袋公园和小微绿地252个。城市绿地建设连续四年入选“苏州十大民心工程”。此外,苏州园林和绿化主管部门积极搭建全域赏花场景,通过整合花卉景观资源,发布荷花、凌霄花等8期时令赏花指数、241个赏花地点,首次联动全市资源举办菊花精品展,让“推窗就是景、转角遇到美”成为苏式生活日常的点滴。
在此前召开的苏州市“公园城市”专家研讨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愷说:“苏州在现代化进程中仍然保持着江南水乡的典型特色,就像古典园林的‘私家’文化变成了今天的城市文化一样,苏州园林的景观、艺术已经渗透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当中去了。”在推动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苏州园林和绿化主管部门因地制宜确定公园主题、推行“园林外移”,让苏州园林的造园理念与艺术走出围墙,服务于城市绿化、居住区环境的建设与改造。
位于姑苏区的双亭园口袋公园,融入沧浪亭的漏窗、拙政园的月洞门,配以飞檐翘角的亭台、精致典雅的花街铺地、造型别致的太湖石,古典园林的优雅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来到苏苑新村住宅区内的苏苑公园,草坪茵绿广阔,乔灌分群聚落成林,池馆水榭掩隐其间,漫步其中,步移景异;而在工业园区星港街与娄江快速路立交桥下的阳澄南岸运动公园,集纳专业泵道、五人制足球场、篮球场等运动设施,城市“边角料”经过改造,变身年轻时尚的运动社交和共享空间,深受年轻人青睐……跟随这样一个个小小“取景框”,不难发现苏州精雕“公园城市”的孜孜以求。
生态导向——擘画“国际湿地城市”蓝图
深冬时节,吴中区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内,成群的小天鹅游弋在湖面上,在湖水、芦苇、蓝天的映衬下,绰绰神姿、飘飘清影,舞出一幅动人的湿地画卷。据苏州湿地自然学校调查统计,小天鹅自2012年在丽波湾被发现,已经连续12年来到这里栖息。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是苏州市最早一批国家湿地公园之一,通过开展围堰清淤、生态岸线修复、浅滩营造等系列生态工程,恢复了生态系统,为水禽提供了适宜生境,维护了湿地水岸带的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就在去年,湖滨湿地成功通过了国际重要湿地申报的国家专家组考察评估。
苏州是以水为美、因水而兴的江南水乡,拥有长江、太湖和“四角山水”生态基底。全市湿地总面积497.96万亩,湿地率达到38.35%,内陆湖泊湿地面积占比全省第一、全国前列,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生长在湿地上的城市,也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城市、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群”。
近年,苏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保护修复摆在重要位置,持续保障市民生态福祉。去年以来,苏州市林业部门遵循“一山一策”“一湖一策”战略,持续推进“美丽苏州”建设。印发《苏州市全面推行林长制2023年工作计划》《环太湖六市联合林长制工作方案》《苏州市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苏州市湿地保护规划》《苏州市国际湿地城市总体规划》。发布1号松材线虫病防控总林长令,成立全省首家野生植物扩繁和迁地保护中心,苏州市植物园增挂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苏州分所。
全市新增受保护湿地面积10万多亩,新建湿地保护小区13处,在全国率先构建湿地生态感知网络体系。全市完成营造林4.41万亩,打造公布35条、总里程223公里山地森林步道。实施“灵白线”山体植被恢复、天平山森林抚育等造林绿化示范工程,因地制宜亮化山上建筑29座。全市累计发现陆生野生动物497种、维管植物1496种。
当下,“园林之城”又迈向“湿地之城”,苏州深入推进国际湿地城市创建,谱写着城市水绿交融的新篇章。去年10月10日至1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专家组来到苏州开展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提名考察评估工作,一致认为苏州围绕长江大保护、长三角一体化、太湖生态保护等战略布局,立足本土湿地资源特点,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苏州路径”,达到了国际湿地城市的认证提名要求。“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而言,苏州将湿地保护和利用与学校教育、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等紧密结合,织就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精彩‘双面绣’。这是最让我备受鼓舞和震撼的地方。”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上海专员办副专员高尚仁如是说。
“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趣”,一直是苏州作为园林城市的典型特色。而今,打开苏州“园林之城”“公园城市”“国际湿地城市”建设的蓝图,一个“人工山水城中园、自然山水园中城”的生动画卷正鲜活地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