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维修工时和收费标准必须公示,这是本报昨天报道的新闻。应该说这则新闻直击了当下维修行业中普遍存在的诚信消费问题。
当下,车主维修汽车或是市民找家电维修人员上门服务时,内心的第一担忧就是会不会被坑了。消费者有这种忧虑,往往是因为过往的一些惨痛经历造成。“别人30元就修好了,我花了50元却还有问题”,在比较效应中,许多消费者感觉被伤害了,因而在维修消费过程中自然产生了一种防御心理,还价成为许多消费者进行维修时的必然首选。而且在消费者的潜意识中,还价被坑可以坦然接受,但若没还价被坑,则会被自我和大家埋汰为“犯傻”。
而对于不少维修服务提供商来说,既然客户会还价,不如干脆漫天开价、坐等还钱。因为如实报价,不一定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而且一旦还价,甚至可能连合理的获利空间都被挤压掉。所以,高企的报价成为一部分维修商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
消费双方的不信任,也就导致了当前许多维修项目的收费标准云山雾罩。消费者对价格心中没底,所以不管价格是否合理,总是担心自己会成为受害者。而维修方有了价格空间,这个顾客没挣到钱,可以从那个顾客身上获得补损。长此以往,则会形成一种扭曲的、不正常、非信任的消费关系。
当下,许多维修工作都具有相当的专业性,要想知道问题在哪里?需要如何修?真正成本究竟是多少?消费者和维修商,二者获得的信息肯定是不对称,也不可能对称。那么信息不对称之下,如何建立一种诚信的消费关系,可能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所以说,收费标准公示,还只是第一步,要真正实现明明白白消费和诚信消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