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莫让“侥幸”蒙蔽“诚信”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5-09-14】 【阅读次数:2378】 【打印】

  寒门学子上学难,助学贷款来帮忙。然而,现实情况中,一些学生不还助学贷款让银行伤透了脑筋,找学校、找老家,甚至找上法院。目前,安徽省已经对助学贷款做出相应规范,然而记者了解到很多银行已经“很受伤”不太愿意办理助学贷款。 (相关报道详见本报今日04~05版报道)

  又是一年开学季,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门。很多人说,大学生是很好认的,因为他们的表情都比较认真单纯。再次说到“助学贷款”和“诚信”的话题,其实有些老,然而很有必要,尤其是针对新生们。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05年、2008年是两个节点,人民银行启动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升级工作,学生们对按期还款更加重视。在2005年之前,很多银行都有助学贷款未能还回的情况,一些学生抱有侥幸心理,离开学校、家乡,换了手机号码,银行也会考虑到追讨成本,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2005年~2008年,个人征信系统逐渐完善,但仍然存在着逾期未还导致信用受损的情况。这批学生正受着“不良信用”的惩罚。

  2008年之后,安徽省开始全面实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主要是国家开发银行和安徽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发放,没有欠账。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多家银行均表示“助学贷款”其实是个烫手山芋,几乎没有银行愿意办理。大学生们因为“侥幸”和“迷糊”把银行这个“大佬”都“伤”了,不得不说有点令人唏嘘。

  诚信是最基本的素质,人们以为“失信”可能不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结果令人遗憾;更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大学生“违约”是因为没有去看那长长的合同,不了解还款的具体要求和情况。

  究其原因,“诚信”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被丢弃在了某个角落,蒙上了灰尘。等再想起来时,发现诚信已经受损,弥补都来不及了。

  这不仅是道德教育的问题,也是法律教育的问题。不管是学校还是学生,或许都应该反思一下,珍惜自己的诚信“资本”,不要被“侥幸”和“迷糊”蒙蔽。当然,于大学生们而言,助学贷款的诚信教育只是一部分。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