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结束个人信息“裸奔”还得穿上法律“保护衣”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6-06-20】 【阅读次数:2542】 【打印】

  一份个人信用报告单只要2元~5元,内容包含个人身份、职业、信贷等详细信息,甚至连买过几套房和产权地址都十分清晰。6月5日,厦门市公安局特勤大队抓获6名犯罪嫌疑人,截获近百万份个人信息。据警方介绍,之前破获的案件所截获的个人信息一般仅仅是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和手机号码,如今截获的个人信息十分详尽,一旦被骗子掌握,传统的诈骗形式将被颠覆。

  互联网发展越来越快、APP越来越多,与之相应的是我们的隐私信息被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大数据平台持有。生活中,无论是银行开户、转账,或者购买火车票、飞机票,我们都会频繁地用到身份证,却不知,我们的信息总会经过种种途径被莫名泄露,而我们总是在信息泄露的遭遇战中“裸奔”。

  据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报告》显示,全年发生网络安全事件126,916起,同比增长125.9%,个人信息泄露、网络钓鱼等方面的安全事件数量上升,云平台和大数据安全防护能力值得重点关注。

  前不久,公安部第三研究所网络安全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黄道丽提供的数据更是让人触目惊心:中国网民身份信息泄露的达78.2%,网上活动信息泄露的为63.4%,感受到泄露影响的占82.3%。2015年全国网民因为信息泄露总损失高达805亿元,人均124元。

  随着社会逐步进入“大数据”的时代,个人数据正在不经意之间被动地被企业、个人搜集并使用。《包头晚报》发表评论称,我国个人信息安全缺乏有效保护,一方面是因为相关立法滞后,没有过硬的保护措施和管控制度。另一方面,在社会经济生活各领域,过滥使用公民个人信息,人为地提升了个人信息的使用价值。因此维护个人信息安全,要疏堵兼施,加法减法并用,方可奏效。

  “企业有责任通过提升技术、管理等来保障数据的安全。”中国互联网协会理事长邬贺铨说,大数据的服务商既是数据的生产者,又是数据的管理者和使用者。如果仅仅把保护数据隐私寄托在服务商的自律、管理制度的严格上,是不够的,必须督促服务商创新技术手段、建立访问审级制度。

  媒体评论人吴学安认为,大数据时代是新技术发展的必然,面对技术进步以及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一方面,立法部门需要使法律更加具体和细化,其反应机制也应该越来越快,为监管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监管依据。另一方面,需要借鉴他国立法经验,以及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共同保护信息安全。保护用户个人信息安全,既是服务商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也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