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人民日报评“给差评遭报复”:需向诚信建设投去审视的目光

【新闻来源:】 【发布日期:2016-07-14】 【阅读次数:2884】 【打印】

  最近,有两件事儿在网上引发热议:美国买家在亚马逊网站上买了一款电源插座,给予一星差评,结果不断受到销售人员或软语求情或投诉威胁的骚扰;广州某高校大三学生乘坐嘀嘀快车后,给司机打了差评,结果她的信息被挂到黄色网站。给差评被报复、遭商家骚扰,类似现象屡见不鲜,需要我们向诚信建设投去审视的目光。

  除却道德层面的考量,诚信的本质是一种利益制约,是对成本与收益的判定。不久前,我给三岁的女儿讲道理:做人要讲诚信,说到做到,吃一块饼干就睡觉。“我为什么要诚信?”女儿问,“这样你就有信用,别人才相信你。”“那我为什么要让别人相信我?”“这样,你下次再说吃块饼干就睡觉,我才会把饼干给你。”在成人的世界里,有关信用的讨论可以复杂而深刻,而对幼儿来说,这个问题很简单,即对我有什么好处或坏处。因此,现在流行的信用机制安排,往往也是让讲诚信之人受益匪浅,让违背信用之人得不偿失。

  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当诚信程度与利益得失挂上钩,难免会掀起更为复杂的博弈图景。在供给端的商家,有人诚信经营却遭遇恶意差评,也有人妆点门面猛刷好评,更有人求删差评不成就用骚扰报复“伺候”;在需求端的消费者,有人以差评要挟商家让利,也有人因商家给点儿蝇头小利就改评价,更有人从中嗅出商机组建“职业差评师”队伍。凡此种种,说明良善的制度设计,有被人性“毒素”扭曲的可能。单以消费者“点评”为制约的信任机制需要更高阶地完善。

  需要思考的是,除了像阿里巴巴采用“大数据”跟踪追溯删除恶意评价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改善路径?一次,听某家装网络程序员吐槽家装服务乱象,颇有感触。本来笃信点评约束力的程序员发现,实际的满意度调查与网上点评呈现的满意度相差甚远。后来,程序员们重新修改了点评机制,系统自动记录商家行为,自动生成评价。这样一种设计的改变,商家的信用累积多了硬性约束,也避免差评生成后,商家把“账”只算到用户头上。还有一些地方的网约车、饿了么等网络应用,接入第三方平台,实现司机、店家与用户号码的双向屏蔽,降低供需双方投诉后被骚扰的可能性。

  将目光投向全社会,互联网诚信机制的完善探索,值得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借鉴。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大力推进诚信建设的有利时机。以问题为导向,防止商业欺诈、合同违法、制假售假、偷排污染物、偷逃骗税、学术不端等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加快征信系统建设,建立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是推动诚信建设制度化的应有之义。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社会各界需要群策群力,让健康信用生态持续进化,以诚信约束市场,以诚信匡扶人心,以诚信铸就责任,“诚信中国”才有坚厚的基础。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