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糊弄学术之害 甚于论文抄袭

【新闻来源:苏州日报】 【发布日期:2018-10-30】 【阅读次数:1923】 【打印】

近日有媒体披露,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梁莹被曝至少有15篇论文存在抄袭或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问题。而在过去几年里,她的120多篇学术论文陆续从网上删除,虽然有的学术平台上仍能检索到其论文条目,但页面已显示“404”。梁莹也因此被网友们冠以“404学者”的称号。

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有网友评论说:“这只是被曝光了,没被曝光的多得是。”梁莹本人则这样回答:“如果你这样追究下去,那么所有中国的学者,人人都有问题了。”

近年来,论文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在网上屡被曝光。梁莹的论文应当是一个典型案例。但她的论文仍长期能够在高水平期刊上大量发表,至少说明在论文发表的审核机制上存在漏洞。同时,据熟悉梁莹的专家透露,梁莹在写作和投稿时会揣测期刊编辑选题的倾向性,选择跨学科或冷门议题入手,并使用有公信力的数据库。披上了“创新”的外衣,所以很受青睐而且能够高产。这也说明目前学术界中的科研评价体系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梁莹的话也许并非没有道理,如果这样追究,按严格且统一的标准,那学术界中的不端行为也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但是,相比于一眼让人看穿的抄袭或者较高技巧的洗稿,这种投机取巧的行为更具有欺骗性,危害也更大。说到底,这种所谓的论文,可以命名为糊弄学术,本质上依旧是学术造假。

科技创新容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远离所有的学术不端行为,因为任何学术造假都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新。本世纪以来,日本已有18名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日本科研为何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可以从一件学术不端事件中窥见端倪。2014年,当时的学术明星小保方晴子被曝学术造假,结果她的两个导师一个自杀,一个辞职。这个例子虽然有些极端,但这样对学术不端“零容忍”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毕竟,真正的学术是投机不来的,端正学术风气,还是要靠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