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如何在“盈利”与“公益”的融合中维护社会信任?

【新闻来源:信用中国】 【发布日期:2019-12-17】 【阅读次数:1926】 【打印】

近日,一段网络视频登上热搜。据视频显示,一段时间以来,水滴筹在全国40座以上城市招募大量正式和兼职“收款顾问”,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梨视频拍客卧底发现,地推员们对募捐金额填写随意,对求助者财产状况不加审核甚至有所隐瞒,对捐款用途缺乏监督。

近年来,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多次深陷舆论漩涡。此前,“德云社演员吴帅众筹百万善款治病”等案例,也曾引发公众对网络募捐真实性的大讨论。而此段视频出现后,大量网友又开始对这个行业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嘲讽。有网友直接表示对互联网大病筹款平台已经看淡了,这个行业出现什么幺蛾子都不意外,因为只要是商业行为,都一定是要赚钱的,不赚钱用爱发电吗?

实际上,这些大病众筹平台本质上还是商业公司,如想持续正常运转必须要实现盈利。有业内人士表示,水滴筹之类的平台并非在做慈善,只是为求助者提供了筹款工具。

面对舆论危机,水滴筹公司创始人兼CEO沈鹏公开表示,“水滴筹欢迎大众的监督,希望重新获得信任。再管不好,愿把水滴筹交给相关公益组织”。据沈鹏介绍,水滴筹大病筹款不收取任何手续费,筹款所得资金全部归筹款人,只能依靠其他盈利途径才能保证公司整体健康运营下去,水滴公司目前仍处于亏损状态。

据中国国家医疗保障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因病致贫贫困人口约514万人。在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下,互联网助力一批类似水滴筹、轻松筹的商业大病众筹平台崛起,为遭受疾病打击的低收入家庭带去希望。大病众筹平台这个行业确实是帮到了很多人,这是不可否认的。

但同样的现实是,这个行业存在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黑产问题、权责问题、边界问题等需要理清,需要监管。水滴筹只是其中一个案例,在渡过融资竞争、野蛮生长期后,整个大病众筹平台行业的问题逐步暴露。

如何平衡公益组织的“公益”和“盈利”是道待解的难题。互联网众筹本身就是新兴行业,商业与公益的融合也是一种有价值的探索。新兴行业的路并不好走,但作为行业的探索者就应勇于肩负起社会责任。同时,我们应给与其一定的包容与理解,在参与项目时也多一份理性的思考。

对于新兴行业,不能将全部希望都寄托于行业的自律,监管是不可缺少的。相关互联网众筹平台应尽快处理好内部漏洞,重塑社会信任。在现行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之前,网络众筹平台应有更多主动作为。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