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扫码登录

警惕快速贷款诈骗陷阱

【新闻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发布日期:2023-04-14】 【阅读次数:717】 【打印】

“不附条件”“当天放贷”“无担保、抵押”“利率低”……当这些极具诱惑性的快速贷款广告通过营销电话、形形色色的视频、短信、广告等方式出现在金融消费者面前,不免让有资金需求的消费者心动。然而,这些快速贷款广告很可能是新型网络违法犯罪诈骗,不法分子以此类低门槛快速获贷为诱饵要求客户授权办理相关金融业务,达到骗取资金的目的。近日,有关部门发布金融消费风险提示,提醒有借款需求的广大消费者要增强法律意识,选择正规机构办理贷款,妥善管理个人资产,维护个人合法权益,提升防诈风险意识。

近期,低门槛快速获贷等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诈骗活动时有发生,不仅危害广大群众的财产安全,还扰乱社会生活和金融市场秩序。快速贷款型不法诈骗手段一般分五步:以“低利息、免担保、不查征信、快速放款”吸引消费者,利用消费者急需资金的特点,诱导消费者下载钓鱼App;诱导消费者在下载的App上录入身份证、银行账号等个人重要信息,或者通过屏幕共享的方式在“贷款平台”上进行操作;消费者提交“贷款申请”后,再以“信息不正确、账户有异”等原因提出将“冻结”账户资金;要求消费者提交一定金额的保证金、认证金到“认证对接账户”,以确认该账户为消费者本人所有,如未缴纳放款资金,则无法正常使用消费者名下银行卡;发送伪造红色印章的“官方文件”或银行卡冻结截图等,并提示未缴纳保证金将产生贷款逾期、被纳入征信黑名单等问题。

为此,提醒广大消费者办理贷款业务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选择正规金融服务。要认清金融服务官方平台、合法渠道,从正规的金融机构、官方App等渠道获取金融服务。依法取得金融业务经营许可的正规金融机构不存在所谓的认证银行账号,不会向金融消费者索要账户密码。

理性消费理性借贷。坚持科学消费观念,量力而行、适度消费。要树立理性借贷观念,综合评估个人还款能力,在风险承受能力范围内,按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避免陷入“拆东墙补西墙”“借新债还旧债”。

提升防诈风险意识。消费者要主动了解、学习金融知识,提高识别诈骗的能力,警惕贷款营销宣传中降低贷款门槛、隐瞒实际息费标准等手段,不轻信陌生来电、不点不明链接,不轻易通过他人提供的非正规渠道下载各类App。同时,注意保管好身份证、银行账号及密码、验证码等重要信息,不随意委托他人签订协议、授权他人办理金融业务,不向来历不明的第三方汇款。

及时投诉报案维权。在日常生活中,若对金融业务存在疑问,可以通过官方渠道向有关金融机构或监管部门咨询核实。同时,主动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积极举报诈骗电话,如发现陷入不法欺诈陷阱,应保存好相关证据,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分享到:
分享
信用查询
企业专用
信用报告
异议处理
信用修复
微信公众号
智能服务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