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计划总结
苏州市财政局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打算
来源: 苏州市财政局  发布日期: 2021-01-11 14:56   访问量:

2020年,市财政局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谋实策、出实招、求实效,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是狠抓收支运行管理。一方面,夯实税源基础,强化收入组织,确保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严格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切实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效应,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和疫情不利影响,推动财政收入运行持续向好。2020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303亿元,增长3.7%,税比87.1%。另一方面,坚持以收定支,严把支出关口,将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要求落到实处。在资金安排上量入为出、精打细算、有保有压,今年两次共压减一般性支出15%,严控预算调剂追加,积极盘活存量资金,统筹结转结余指标,加大疫情防控、经济转型、六稳六保等重点领域投入力度。2020年,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263.6亿元,增长5.7%,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766.8亿元,增长4.8%,占比78.1%,尤其是社保、教育等重点民生支出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二是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在第一时间出台相关政策文件30余件,全方位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并积极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目前全市已安排疫情防控资金26.3亿元用于医疗救治、核酸检测、防控设备及物资采购、疫情防控人员补助等。同时,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制定并认真落实“苏惠十条”等纾困政策,帮助受疫情影响严重的企业渡过难关,有力推动复工复产复业复学。

三是落实六稳六保任务。保居民就业。全市已发放稳岗返还资金22.8亿元,资金总量和惠企数量在全省领先;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人群就业,开通专车、专列输送劳动力安全返岗;支持建设劳动者就业创业首选城市,下达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2.6亿元。保基本民生。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1045元/月,特困人员生活救助供养标准提高到1463元/月,均在全省领先;深入排查突出民生问题并落实资金安排。保市场主体。加大降成本力度,预计全年为全市企业降低综合成本约810亿元;强化金融支持,已发放富民创业贷款2.1亿元,创新设立规模100亿元的“保就业”薪金云贷,支持苏州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累计为2.4万多家企业解决7500多亿元融资。保粮食能源安全。加强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支持“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稳定生猪生产和市场供应。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支持开发创新合作热力图,促进产业供需精准对接。保基层运转。及时分配下达中央直达资金60.5亿元,确保第一时间惠及基层、企业和群众;加大财力下沉力度,强化国库库款保障,切实提升基层财政“三保”水平。

四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12月全市财政科技支出219.6亿元,增长21%,超过财政支出平均增幅15.3个百分点。积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今年市级安排科技创新专项资金12.8亿元、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专项资金5.8亿元、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7470万元,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努力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安排人才开发资金2.75亿元推动集聚国际高端创新人才;市县两级共下达奖补资金7.35亿元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积极引进大院大所等各类科创平台和研发载体,加大姑苏实验室等基础科学研究投入,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

五是增强发展内生动力。支持扩大有效投资。科学编制政府投资项目资金计划和城建交通水利项目资金计划,建立市级政府投资滚动项目库,会同相关职能单位共同加快城建资金计划执行,积极推进政府投资项目建设。支持提升消费潜力。扩大教育、文化、旅游、养老、医疗等消费供给,大力培育生鲜电商,支持开展“双十二”苏州购物节,推动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支持稳住外资外贸基本盘。扎实推进自贸区苏州片区建设,细化落实苏惠外“12+8”等政策措施,提升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推动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鼓励外贸企业稳定国际市场订单,支持适销对路出口商品开拓国内市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新《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及实施条例,积极构建法治财政标准化管理体系,深入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不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质量。保障重大战略实施。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主动对接上海,积极向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加快建设。

六是支持打赢三大攻坚战。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市级财政继续安排1亿元帮扶经济薄弱村,不断完善对困难群众、贫困学生等群体的救助帮扶政策,落实对口支援和东西部扶贫协作任务。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任务,支持长江生态环境修复;聚焦重大战役,支持打赢蓝天、绿水、净土保卫战,扎实推进太湖、阳澄湖环境治理,高标准支持生态涵养实验区建设;积极开展生态补偿工作。切实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加强政府债务新增规模控制,做好政府性债务统计监测,有效实施乡镇债务分类管理,努力向上争取债券、项目和资金支持。

七是厚植城市发展内涵。提升城市形象和功能品质。积极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试点,推进中心城区架空线整治入地,做好地下管廊建设维护,支持我市“十四五”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推动城市治理精细化长效化。支持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全面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全覆盖;深化城市道路交通综合治理,落实公交优先战略;完善住房保障政策,支持保障房、公租房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体育事业。推进博物馆西馆等重点文化设施场馆建设,支持文物保护、古镇申遗、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支持办好江南文化艺术旅游节,推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支持举办中超等重大体育赛事,促进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共同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园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成立乡村振兴建设引导基金,推动我市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从严从实抓好安全生产。坚决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高标准配备安全生产、应急管理、防灾减灾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支持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推动全市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八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支持就业优先政策。不断完善就业补助资金、就业专项资金、失业保险基金等就业资金管理使用,建立健全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发展公平优质教育。持续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积极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支持各类学校新建、改扩建,稳步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办学标准、生均经费、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完善教师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全力支持南大苏州校区等重点高教资源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待遇,企业职工月人均养老金提高到3301元,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由提高到554元,灵活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提高到每月654元;增强社会保险统筹层次,出台养老市区统筹办法,制定医保市级统筹实施意见,制定工伤保险市区统筹办法;提升社会救助水平,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45元,加强特困人员、临时救助人员、贫困残疾人家庭、孤儿等基本生活保障。推进健康苏州建设。加大医疗卫生基本建设投入,支持三甲医院、疾控中心、急救中心等重大医疗载体建设;提高医疗卫生财政资金补助,基本公共卫生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85元,城乡居民医保补助标准由提高到每人每年630元;支持健康苏州“531”系列行动计划,加大医学专家团队引进、重点学科建设、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力度,强化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九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始终把带头做到“两个维护”作为最高政治原则和根本政治规矩,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做好表率,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党章为根本遵循,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执行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自觉遵守民主集中制,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力武器。压实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党建工作,结合支部换届选准配优支部班子,继续推进基层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促进支部工作更接地气更有实效,举办了“弘扬‘三大法宝’再创财政辉煌”主题演讲比赛、党史国史新中国史知识竞赛等特色活动,引导全局200多名志愿者深入社区参与疫情防控、垃圾分类、人口普查等工作,展现财政干部良好风貌。严肃干部选拔任用,越来越多对党忠诚、敢于担当、作风优良的干部脱颖而出。

二、明年重点工作

一是多渠道筹集财政资金。加大税源培育力度,在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基础上,培育税源经济,做好税源谋划,加强功能性总部财税溢出效应政策研究,为财政增收提供源头活水。同时,抓好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税收征管,做到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全力抓实土地收入,统筹土地供应规模、结构和时序,加快重点区域优质地块出让。加强对各部门、单位国有资产资源统筹并全面纳入预算管理,壮大国有金融资本,充分发挥国企投融资作用。

二是严格加强财政支出管理。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做到有保有压、有促有控,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支出。同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增加重点领域投入,缓解财政增支压力。

三是努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落地落实,积极推进高速铁路、城市轨道、高等级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支持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创新领域财政投入,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盘活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挖掘消费潜力,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支撑。

四是深入推进财政管理改革。坚决落实建立现代财税体制各项要求,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强化预算约束和绩效管理,深入实施中期财政规划,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使用,加强政府投资基金、政府债券、REITS、政府性担保等政策工具应用,在挖掘潜力、规范管理、提高效率、释放活力上下更大功夫。

五是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坚守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着力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持续推进存量债务化解,着力优化债务结构;加强风险研判,压实各级主体责任,切实提高镇级债务风险统筹应对水平;完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储备运作机制,及时下达债券资金、规范债券资金使用,切实提高债券资金使用效益。

六是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民主集中制,认真落实“三会一课”、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等党内制度。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广泛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坚持不懈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打造高素质干部队伍,将中央、省、市战略部署和决策意图,贯彻体现到财政政策制定、财政资金安排、财政改革发展等工作中。

相关稿件
主办单位:苏州市财政局   网站支持IPV6   您是第个访问者
地址:苏州三香路998号 邮编:215004 电话:0512-68616851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0219514号-1 网站标识码:3205000001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608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