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城人社:非遗传承 至臻匠心
为促进“乐龄苏州,社保添福”退管服务品牌建设“再发力、再深化、再提升”,丰富老年人退休生活,相城区社保中心创新服务机制,聚焦退休人员精神文化需求,利用多元资源延伸服务触角,近日,在太平街道开展“老物新传——时光匠心”展示活动。
踏入沈桥舟船文化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摆放在支撑台上做工精巧的舟船,一眼望去给人“百舸争流”之感,极为震撼。上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战船,下至解放战争时期渡江第一船,中国两千多年的舟船历史浓缩于这一小小展厅之内,但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则是挣脱了空间的束缚,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赓续流传。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水乡木船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徐海林指着一组船模介绍:“这是‘南湖红船’系列,百年之前,中国共产党就是从红船上宣告成立的,红船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地标。”大家感叹道:“这些红船意义非凡,强渡大渡河、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都离不开舟船。”沈桥村一位参观的老师傅指着一艘船模说,“这应该是我们本地‘江抗’时期送抗日物资的小船吧,现在能看到不容易啊!”这些惟妙惟肖的木船展示出人们为抗战作出的贡献,传递着生生不息的红色基因。
参观完舟船文化馆,另一边一张8.15米的巨幅缂丝版《清明上河图》跃于眼前。该幅作品由10位绣工耗时1468天,采用32400根丝线织造而成。作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缂丝织造技艺,该幅《清明上河图》以它“通经断纬”的独特技法织造出北宋繁荣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图中桥梁、铺面等建筑和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缂丝织造技艺传承人姚建珍向大家介绍了缂丝技艺中的拼色、戗色、结、勾、绕等手法,细微之处犹如镂刻而成,富有立体感,正如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到场参观的居民无不为之赞叹,纷纷称赞道:“这从设计到完成每一步都需要匠人精心制作,这与他们艰苦奋斗、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分不开,太厉害了!”
此次活动,不仅展示了苏州赓续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优秀技能人才执着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更让大家“品味”了一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饕餮盛宴,极大地丰富了居民们的精神生活。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