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术攻关打通堵点,到标准引领抢占话语权;从优化载体整合资源,到协同发力全链升级……“质量”二字已不仅仅是产品的品质证明,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密码。
近年来,苏州市场监管部门聚焦我市“1030”产业体系,开展了一系列质量提升行动,持续发挥质量在重点产业建圈强链、企业做强做大、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构建了以质量创新联合体为载体,推动重点产业质量强链的“特色模式”。今年,苏州质量强链工作再启新篇。
协同攻关解决技术难题 “小纳米”打开“新”世界
检测精度达100纳米、相当于一根发丝千分之一,利用“火眼金睛”可锁定医疗器械中的微粒污染,检验零件每个微小处的清洁度——随着技术升级,这款来自江苏苏净集团有限公司的智能检测设备还在不断提升检测精度,在更多制造场景中推广运用。这正是苏州通过纳米技术优化运用赋能产业链质量提升的一项特色成果。
一切要从一颗颗肉眼都无法捕捉的“小球”说起——纳米微球是智能微粒检测仪识别颗粒的参照物。然而在苏净集团研发这款检测仪的初期,却遇到了急缺高品质微球的难题。“当时,国外企业生产的相关产品价格高,一些技术和产品也很难为我们所用。”苏净集团检测仪研发团队负责人介绍。这时,位于园区的纳微科技提供了支持。
“我们了解到,纳微科技推出的微球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将他们生产的微球用于检测仪研发,大大降低了研发成本,产品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充分保证。”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智能微粒检测仪一下线,立刻进入了园区企业沛嘉医疗的生产线,被用于完成三类植入医疗器械的高标准洁净度检测。依托新技术、新产品,去年8月,沛嘉医疗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经导管主动脉瓣系统获批上市,进一步巩固了行业领先地位。
一项新技术撬动另一项新技术,又催生一项新产品……作为新材料产业,苏州工业园区的“纳米”以极“微小”却又极富张力的特性,创下了1550亿元年产值。
去年以来,园区市场监管部门以纳米技术应用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为载体,融合行业协会、产业园区、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检验检测机构、质量赋能站等,组建了专家团队。经过质量状况调研、专家问诊把脉,绘制产业链质量图谱、形成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和问题清单以及质量提升方案,在横向产业内、纵向产业链上开展质量攻关行动。目前,微球、光刻胶、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和质量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新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外技术空白,解决了一批“卡脖子”及“进口替代”问题。
“链”就质量发展新优势 跑出机器人赛道“加速度”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关键。机器人产业是科技竞争的新高地。近两年,机器人产业链质量提升工作正大力推进。
在位于吴中区的追觅科技智能工厂内,5台由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人形机器人稳定有序地做着产品检测、物料搬运、零件取放、扫码入库等工作。它全身有42个自由度,负重达40公斤,连续执行行走、操作等动作下的综合续航最高达5小时,能在不同的产线布局中“大显身手”。由魔法原子推出的国内首台实现多机协作的通用人形机器人“小麦”即将参加在北京举办的人形机器人半马比赛。在行业领先的运动控制网络的支持下,“小麦”能自学并优化行走姿态,凭借动态干扰和抗冲击能力,平稳穿越复杂地形;自主研发的D190关节模组,让它在运动时尽显灵活性。
“一款人形机器人要集成上千个精密零部件,涵盖了智能导航、多模态传感器和精密伺服系统等前沿技术。各环节的无缝对接,体现了在高端服务机器人领域的创新实力。”魔法原子相关负责人介绍,企业通过建立严格的供应商审核与绩效评估体系,与供应链资源深度整合。全面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质量管理融入研发、供应链、生产等各环节,并实现全流程端到端贯通。在与绿的谐波、大疆、全志科技等300余家上下游厂商合作的过程中,魔法原子提出高标准质量要求,对关键部件实现精密全检,保证了产业链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进而推动了产品质量不断提升。
这只是质量强链工作推动“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包括追觅科技、魔法原子等龙头企业在内,吴中区现有“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相关企业1000余家,规上企业330多家,形成了涵盖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本体制造、系统集成、场景应用等基本完整的产业链。作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集群,吴中区构建了“高端智能制造+全链质量控制”的生态体系,展示了卓越的产业集成能力。
2024年,吴中区市场监管部门指导全区“机器人+人工智能”相关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并发布国家标准40项,行业标准10项;获批制订中国首个商用清洁机器人国家标准,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发布。以机器人产业质量创新联合体等为载体,吴中区带动区域行业供应链、产业链中小企业质量提升,推动一批企业实现品牌升级;编写《苏州市机器人产业图谱暨高质量发展白皮书》,为苏州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知识成果和智力支撑。
技术追“新”发展逐“绿” 光通信“三链融合”添活力
日前,位于吴江区的江苏亨通电力电缆有限公司、通鼎互联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永鼎股份有限公司,获得了全市首批“碳足迹标识认证”。这不仅使上述企业“降碳追新逐绿”之路有“迹”可循,更为他们的产品行中国、出世界打通了“绿色通道”。获得认证以来,三家企业已获得全球数十家国际认证机构的互认,推开了欧洲、非洲、南美洲等国际市场的大门。
吴江区是中国光通信产业的核心区域。近年来,吴江区市场监管部门发挥质量“强链、绿链、智链”三链融合的作用,打造光通信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通过开展全产业链质量管理认证、绿色供应链低碳认证和数字化认证三项江苏省级认证创新示范试点项目,吴江区建立了全国首个光通信产业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团体标准。依托“苏州制造”品牌,构建了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标准体系,提升区域品牌国际影响力,实现从生产、供应到服务的全链条质量保障。
聚焦“质量强链”,吴江区在全市率先推行“数实融合”质量管理模式,建立质量资源库和技术共性问题数据库,制定技术创新发展路线图,实施关键性、前瞻性质量共性技术攻关,2024年收集并解决光通信产业质量堵点问题258个,光纤、铜带、钢丝等合格率明显提升。吴江区牵头制定的国内首个全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光电产业链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团体标准发布实施。依托全国首创的数字化质量认证平台,市场监管部门有效加强了监管实时性和准确性,推动“集成产品开发”方法在供应链协同研发中的应用,构建质量数据互通共享机制,通过数字化质量管理,赋能产业链高质量、智能化发展。
走好特色路径见成效 质量提升行动启新篇
充分发挥质量在赋能产业建圈强链中的作用,苏州起步早、实践新、成效显。
作为在全国率先启动的创新之举,近年来,苏州市场监管部门在光电、冶金、纳米技术应用、低空经济(无人机)、航空航天、新能源及绿色产业、现代循环生态农业、现代物业服务等18个重点领域建立了质量创新联合体,形成了近千项质量改进成果。
苏州市场监管部门结合重点领域质量创新联合体建设,一体推进质量、标准、检测、认证等综合服务,建成了苏州市低空经济、航空航天产业、机器人+人工智能产业、纳米技术产业等4个检验检测服务联盟,加快推进了“产、学、研、检”深度融合。在全力实施国家级、省级质量提升项目的同时,苏州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实施的纺织、航空航天、智能建造、医疗器械等10条重点产业链质量提升项目也成效凸显。
今年,苏州将聚焦“1030”产业体系中的30条以上重点产业链和地方优势产业链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编制完成我市重点产业链质量图谱,累计成立超过30个质量创新联合体,推动解决一批制约我市产业发展的质量瓶颈问题;对超过2000家重点企业开展质量提升工作。
在深化“创新驱动、纵横联合、数实结合、一体推进”的产业链质量提升模式过程中,苏州将持续推动链上资源互利共享,精准开展质量技术攻关,强基固本优化集成服务,赋能企业发展质量和产业链供应链质量全方位升级,推动各行各业向新而行、以质图强,为苏州高质量发展注入蓬勃活力。
源自3月26日 引力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