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苏州市生态环境局网站!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互动平台>在线访谈
苏州市太湖水环境保护工作进展新闻发布会
来源: 苏州市生态环境局  发布日期: 2025-01-24 14:20   访问量: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发布苏州市太湖水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首先,向各位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苏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治理好太湖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守护好太湖生态,是苏州牢记“国之大者”的政治自觉,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的内在要求,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的重大任务。近年来,苏州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全力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2024年,苏州市太湖水环境保护工作主要体现为“三个持续”。一是太湖湖体水质持续改善。2024年,太湖东部区总磷浓度为0.036mg/L,水质稳定达Ⅲ类;湖心区总磷浓度为0.046mg/L,同比下降8%,水质达Ⅲ类;太湖全湖水质实现“全年达Ⅲ”目标。此外,主要入湖河流望虞河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阳澄湖心国考断面水质连续2年达到湖泊Ⅲ类,太浦河出境断面连续6年达到Ⅱ类,太浦河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美丽河湖示范案例。二是应急防控水平持续提升。安全度夏期间,湖体藻密度均值258万个/升、叶绿素a均值5.7微克/升,同比实现“双下降”;太湖苏州水域蓝藻水华发生次数40次,低于近三年平均次数;蓝藻水华最大发生面积112平方公里、平均发生面积21.75平方公里,同比分别下降32.9%、42.8%,达“十四五”以来最好水平,太湖连续17年高水平实现安全度夏。三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优化。2024年公布的省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结果中,苏州太湖得分73.5,位居沿湖三市前列。太湖水生生物物种数呈增加态势,多样性级别达到“较丰富”水平,吴中区太湖生态岛发现江苏省新纪录毛脉槭,消失多年的桃花水母、白鹭、地衣等对生存环境有着很高要求的敏感物种大量回归。

成绩取得来之不易,久久为功方可善作善成。2024年以来,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项目推动,年度排定重点治太工程项目84个,年度已完成投资达81.09亿元,积极探索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新”路径。主要的创新举措及工作进展如下: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完成全市500家排污登记管理企业的排污登记内容规范性抽查,持续推动排污许可证动态更新。实施行业清洁生产改造提升,对289家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深化区域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吴江区印染产业转型提升专项规划等多个环评获省厅批复,20余家印染企业改建项目环评已启动编制。落实排污总量管理,共储备减排项目1211个,出库项目1913个,总量指标储备量全省第一,为省市重大项目提供总量保障。二是坚持本质治污,深入开展污染源头治理。聚焦河道水质整体提升,完成东西山40条通湖河道治理。全面完成7374家涉磷企业规范化整治,验收完成率达100%。持续推进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分类收集、分质处理,34家污水处理厂、650家涉水工业企业已实现分质分类处理,完成125家纳管企业整改,4家纳管企业退出,新增工业废水集中处理能力1.5万吨/日。全力推动生活污水治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35.65万吨/日,完成122.2公里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常住人口5万以上的建制镇建成区已基本消除污水收集管网空白区。完成最后2个城市污水处理提质增效达标区建设,率先实现城市达标区100%全覆盖。新增治理88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实施305个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整治提升工程,各涉农县、区生活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率均稳定达到85%以上,集中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纳入整县制专业运维的比例达到70%以上。持续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回头看”,2024年以来新增排查发现的305项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成。有序推进农业面源治理,完成“一池一档”池塘养殖档案建立工作,5亩以上池塘养殖面积25.4万亩,全面落实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扎实推动养殖池塘管理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年内建成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改造项目6个,覆盖面积0.3万亩。示范推广“集中育秧+插秧机作业”生产模式,太湖一、二级保护区取消直播稻种植。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排查整治,全市所有规模养殖场均建设配套粪污处置设施。张家港、常熟、太仓和吴江被列入2024年中央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建设项目公示名单。25家单位获评第三批省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智能化示范基地,数量全省第一。三是坚持保护优先,稳步推进生态修复扩容。持续开展退圩还湖,吴中区退圩还湖工程正开展取土填土以及退圩区堤防清基、排水等工作。加快推进生态清淤,年度清淤量达60万方。建设完成生态安全缓冲区6个、望虞河支流支浜生态河道3条。积极推进太湖生态岛建设,年度7个项目已基本完成6个,河湖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提升工程已完成92%。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完成全市县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并通过省级验收,建成生物多样性观测场站4个以及科普馆展示馆2个;苏州申报“国际湿地城市”获得国家提名。四是坚持科技赋能,切实提升环境监管效能。以大数据数智化转型为契机,创新打造“太浦河云管家”平台,为保障下游水源地安全提供技术支撑;同步推进长江、太湖、京杭大运河、吴淞江等重点河湖监管“一件事”云管家建设,全方位提升全市水环境安全预警监测监控能力。充分发挥“太浦河云管家”前哨作用,推动吴青嘉三地应急能力共建,系统完善太浦河“一河一策一图”并形成全流域应急处置方案,方案成果获评全国第一。推广运用“企业环保自查自纠服务平台”,目前已吸纳2.1万家企业自主申请使用,开展自查5420万次,查纠异常情况6.8万个,有力提升企业自主治污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紧紧围绕“实质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前瞻性准备”要求,以“外源减量、内源减负、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为工作主线,稳步提升太湖应急防控能力,进一步完善蓝藻应急防控体系,严守安全度夏底线;稳步推进河网治理及生态河道建设,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加快推进东山、金庭两岛通湖河道综合整治,科学实施太湖生态清淤及退圩还湖工程,推动明月湾码头生态修复,持续巩固金墅港、渔洋山“水下森林”修复成效。我们将继续对照省、市《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行动方案》,科学谋划一批2025年重点治太项目,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弱项,持之以恒将行动方案的各项任务落地落细落实,以实际行动和过硬成效回答好总书记的“太湖之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努力唱响新时代太湖美。谢谢大家!

下面,各位记者朋友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记者1:太湖已连续17年高水平实现安全度夏,能否请生态环境局的领导具体说一说,在太湖安全度夏方面有哪些宝贵经验呢?

太湖处回答:感谢记者的提问!我是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太湖水污染防治处处长,这个问题由我来回答。太湖作为长三角地区的“大水缸”,能否安全度夏关系到民生福祉和社会稳定,太湖之所以能够连续17年高水平实现安全度夏,主要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主要领导多次赴现场进行调研督导。得益于各地区各部门的同频共振、通力协作,坚持联保共治、铁腕治污。我们紧紧围绕太湖安全度夏,在做好控源截污和生态修复扩容的基础上,坚持“四早”原则(早预警、早准备、早防范、早处置),积极开展应急防控工作,做到了“人员、设施、责任、制度”的四落实。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印发实施《2024年苏州市太湖、阳澄湖安全度夏应急防控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安全度夏工作领导小组,并与水务、气象等多部门建立会商研判机制,加强统筹协调与应对部署,有效提升了联防联控运行效率。二是强化巡河溯源,关于太湖的蓝藻,我们常说“问题在湖里,根子在岸上”,我市创新开展“集中巡河”制度,全力做好外源减量工作。安全度夏期间,市双总河长“既挂帅、又出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用20天时间完成一轮巡河全覆盖,累计开展巡河23.2万条次,协调解决河湖问题2.8万个。三是强化监测预警,我们充分利用“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精准开展水质藻情的监测预警,实施信息共享,每日向市区两级政府领导报送水质藻情及应急防控工作。安全度夏期间,累计编制各类信息报告532份。三是强化巡查打捞,严格落实属地防控责任,强化蓝藻巡查打捞,组织沿湖板块每日开展巡查打捞工作,安全度夏期间,全市累计出动打捞人员10.52万人次,打捞船只4.61万船次,打捞蓝藻1.30万吨,产生藻泥212吨,做到即有即捞、科学处置,确保了重点敏感区域“日产日清”。四是强化饮水保供,联动开展蓝藻暴发和饮用水保供应急演练10余次,进一步提升应急防控实战能力。做好应急水库的蓄换水调度,确保即启即用。对水源水、管网水和末梢水全程进行水质监测,应急物资储备均满足7天要求,确保全年实现安全供水。五是强化“清水入湖”,开展望虞河沿线水环境专项执法行动,全面加强望虞河沿线水质藻情监测监控,系统开展引江济太调水监测评估,联合水务部门加强沿线闸坝管控,从源头控制污染物入湖,加强鹅真荡、漕湖及望虞河沿线的蓝藻巡查打捞,全力做好望虞河引江济太调水保障工作。

记者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重要论断。在打造太湖生态岛方面,能不能具体介绍下主要做法和创新举措?

吴中局回答: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支持。西山岛是太湖中最大的岛屿,作为太湖的“心脏”,是保护太湖生态系统功能完整和健康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2020年,为切实践行“两山”重要理念,苏州市委市政府决定“高标准建设太湖生态岛”,范围为金庭镇区域的西山岛等27个太湖岛屿和水域,努力将太湖生态岛建设成为低碳、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生态示范岛。主要做法和创新举措有: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改革先行。建立健全“一项立法、两项规划、两项机制”的协调推进机制,为太湖生态岛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和方向引领。在管理体制、生态价值实现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丰富完善配套政策,努力构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制度体系,以改革创新释放制度活力。出台《苏州太湖生态岛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为生态岛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坚持系统思维、项目为王。围绕生态岛建设目标,2022-2025年生态岛计划建设污水治理、河道整治、湿地建设、村庄治理等9大类21个重点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积极运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与修复,分片区统筹实施农村污水提标建设、幸福河湖工程建设、清洁小流域治理建设、生态湿地修复等,系统推进生态岛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结合太湖生态岛发展定位、自然禀赋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聚焦生态质量提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在好生态中发展好经济,苏州吴中区已进入全国GEP百强榜。以现代农业、全域旅游、创新经济为重点领域,打造现代生态农业高地;打好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牌,打造长三角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供应地;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推动农业与教育、休闲、娱乐、文化传承等有机结合。

接下来,我们将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工作方案为契机,持续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及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探索推行GDP与GE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走在前、作示范”。

记者3:刚才我们在苏州市太湖水环境保护成效中了解到,当前水生生物物种数呈增加态势,多样性级别达到“较丰富”水平,在吴中区太湖生态岛更是发现了江苏省新纪录毛脉槭。能不能具体分享下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宝贵经验?

自然处回答:根据2024年省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结果,苏州市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水生生物栖息地人类活动影响指数2项指标同比均有明显改善。除了吴中区太湖生态岛发现江苏省新纪录毛脉槭以外,白鹭等对环境敏感性较高的物种大量回归。去年秋天,金黄色的荇(xìng)菜花盛放太湖的美景频频刷爆朋友圈。在这里,我们也说明一下,荇菜作为《诗经》第一花,不仅是水面的诗意点缀,更是水生态中重要的“水镜草”,是太湖水体生态系统向好的重要指征。

太湖水生态的改善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的生态保护修复等工作,得益于“一山一策”“一湖一策”“一岛一策”等政策的实施,苏州市把保护好太湖的每一座山、入湖的每一条河、湖里的每一座岛屿作为生态保护修复的重中之重。我们始终坚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理念,一是积极推进河湖缓冲带建设及退圩还湖,加快实施环太湖湿地生态修复,构建环湖生态拦截大屏障;二是持续开展生态清淤,加强湖区底泥动态监测,科学制定清淤方案,妥善做好淤泥处置;三是全面推进金庭、西山两岛通湖河道系统治理,促进水源涵养和净水循环;四是持续巩固金墅港、渔洋山“水下森林”修复成效,推进湖滨近岸带地形重塑及水生植被生境改善。下一步,我们将和相关部门一起继续做好太湖的水生态修复工作。

记者朋友们,太湖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恳请大家帮助,共同做好宣传引导,发挥好太湖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共同打造世界级生态湖区。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开到这里。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各位记者朋友!

相关稿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苏州市生态环境局(苏州市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办公室)
      开发维护: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宣教信息处
地址:苏州市竹园路6号狮山金融创新中心5号楼16层-18层     苏公网安备 32050802010656号
网站标识码:3205000017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10219514号-1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网站支持IPV6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