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开始,很多人把一万步当成了自己的每日运动目标。殊不知运动量是没有统一标准的,盲目过量的运动反而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问题一个是足跟痛,另一个是脚掌痛。去医院检查,有的医生说这是足底筋膜炎,还有医生说是跖腱膜炎,这到底是什么问题呢?
“筋膜炎”、“腱膜炎”傻傻分不清?
想弄清这两者的区别,最主要的是要区分筋膜和腱膜。
我们通常所说的筋膜是狭义上的深筋膜,是深入或包绕着肌或肌群的片状和网状纤维致密组织。而肌肉和肌腱是一体的,因此筋膜同样包绕着肌腱,腱膜就是包绕在肌腱周围的深筋膜。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位置不同。腱膜炎与筋膜炎的主要区别在于炎症部位,前者发生在肌腱周围的薄膜上,后者发生在包绕肌肉的筋膜上。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跖腱膜炎就是狭义上的足底筋膜炎。
⠼/span>
解剖“足底筋膜”
足底筋膜是支撑足弓的重要结缔组织,包括较厚的中央束与较薄的内、外侧束,它们起源于跟骨内侧结节,走行于足底屈肌腱的两侧并止于近节趾骨基底部骨膜,就像连接足弓两端的弓弦,帮助维持足弓的活动度。
“足底筋膜炎”的发病机制
想象一下,当我们进行站立、跑跳等运动时,足底肌肉连同筋膜反复收缩放松,“弓弦”不断拉紧又松弛,很容易造成撕裂损伤和局部无菌性炎症症状。长此以往,损伤或者炎症部位还会出现纤维化增生,挤压刺激由足底内外侧发出的皮神经而产生疼痛。
因此足底筋膜炎是一种生物力学过度使用的状态,是持续性微小撕裂和慢性损伤累计引起的退行性病变,并不仅仅是一个炎症过程。
“足底筋膜炎”的高发人群
由于足底筋膜的延展性和弹性较差,任何施加在足底筋膜上的机械负荷都被认为是足底筋膜炎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站立、肥胖、过度足内翻或扁平足、踝背伸受限、腓肠肌挛缩以及不合适的跑步姿势等。
除此之外,扁平足、高弓足、高体重指数(BMI>27kg/m2)与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受限(踝关节正立位背伸<10°)也是发生足底筋膜炎的重要风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