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首页>统计数据>统计公报
2015年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来源: 苏州市统计局  发布日期: 2017-02-22 13:00   访问量:

2015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上下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五个迈上新台阶”和“强富美高”的总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重生态、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一、综合经济

经济总体运行平稳。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5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3.63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超过2.1万美元。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60.8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税收收入1338.6亿元,增长7.6%,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5.8%。四大主体税(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完成税收961.4亿元,增长11.3%,占税收收入的比重达71.8%,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全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527.0亿元,比上年增长17.1%。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195.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78.3%。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170亿元,比上年增长9%,占GDP比重达49.5%,比“十一五”末提高7.9个百分点,形成“三二一”发展格局。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030亿元,比上年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9%,比“十一五”末提高9.3个百分点。

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商事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在全省率先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和“全程电子化”登记。全年新设立各类市场主体16.7万户,比上年增长16.0%,其中新增私营企业6.5万户,增长18.7%;个体工商户9.7万户,增长15.2%。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分别比上年增长69.2%和23.9%。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15.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4%。全年粮食总产108.22万吨,比上年下降2.0%,其中夏粮产量36.43万吨,下降1.9%;秋粮产量71.79万吨,下降2.1%。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10.84万吨,比上年下降5.2%;禽蛋产量4.34万吨,增长1.9%;水产品产量26.47万吨,下降0.8%。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面积5.33千公顷,高标准农田比重达到68.5%。年末设施农(渔)业面积46.8千公顷,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70.6千公顷。年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数量达1800只。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连续五年位居全省首位。

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化提质。年末全市农村各类合作组织4535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1610亿元,村均年稳定性收入776万元,均比上年增长8.1%。全市167个村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5718亿元,比上年下降0.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546亿元,比上年增长0.2%。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产值55亿元,增长11.1%;外商及港澳台资工业产值19540亿元,增长1.3%;股份制工业产值10711亿元,下降1.5%。大型工业企业产值166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中小微工业企业产值13869亿元,比上年下降2.4%。百强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2721亿元,比上年增长5.9%。

主导行业稳定发展。电子、电气、钢铁、通用设备、化工、纺织六大支柱行业实现产值2048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7.1%,其中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6%的电子信息产业产值9946亿元,比上年增长6.4%,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6.2个百分点。

新兴产业引领增长。全市实现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14870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8.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成为新先导产业。纳米技术及材料应用、机器人及精密装备、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轨道交通及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高技术行业较快增长,其中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值比上年增长9.5%、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4.4%、汽车制造业产值增长17.6%。

企业效益稳定改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086亿元,其中利润15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和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26%,比上年扩大2.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1万元/人,比上年增长3%。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贡献率8.5%。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20%,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

建筑业低稳发展。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56亿元,比上年下降7.6%,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1942亿元,下降7.5%。竣工产值1642亿元,比上年增长5.1%,竣工率为84%。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1088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7.8%,其中新开工面积2780万平方米,下降29.9%。年末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1424家,实现利税150亿元,比上年下降2.9%。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2.6万元/人,比上年提高4.2%。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430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24.4亿元,比上年下降1.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3.86亿元,下降11.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204.2亿元,下降4.5%,其中工业投资2200.5亿元,下降4.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916.3亿元,与上年持平,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3.9%。

从结构看,全市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525.9亿元,比上年增长0.3%,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69.3%,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全年完成新兴产业投资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440.5亿元和66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和13.3%。工业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60.3%,比上年提高3.5个百分点。

分主体看,国有经济完成投资1721.6亿元,比上年下降0.7%;外商投资1118.5亿元,下降4.8%;民间投资3284.4亿元,下降1.1%,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53.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明显回暖。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865亿元,比上年增长5.7%。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153.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31.4%;商品房施工面积1128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竣工面积165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2%。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2133.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3.4%,其中住宅销售面积1940.9万平方米,增长34.2%。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市场消费稳定增长。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24.8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887.2亿元,增长8.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37.6亿元,增长11.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3864.7亿元,比上年增长9.0%;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560.1亿元,比上年增长8.8%。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零售额中,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7.1%;日用品零售额下降5.2%;汽车零售额增长1.0%;通讯器材零售额增长16.1%;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零售额增长9.0%;金银珠宝零售额下降12.5%;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额增长3.6%。

年末全市拥有商品交易市场589个,其中亿元以上市场82个,实现成交额5850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全市拥有国家级特色(著名)商业街17条。新型商业模式迅猛发展。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7000亿元,比上年增长40%。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互联网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8.0%。

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1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49.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9亿美元。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0630.6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年末全市共有5A级景区6家(11个点)、4A级景区33家。阳澄湖半岛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年末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0家,其中国家级2家。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保持稳定。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053.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9%,其中出口181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2%。从经营主体看,国有企业实现进出口153.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9%;外资企业实现进出口2123.6亿美元,下降2.9%;私营企业实现进出口693.9亿美元,下降0.8%。主体市场中,对美国出口比上年增长2.9%,对日本出口下降8.1%,对欧盟出口下降1.9%,三大主体市场出口额932.2亿美元,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为51.4%,保持稳定。对新加坡、越南、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分别实现进出口64.8亿美元、46.5亿美元、46.4亿美元和4.1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24.5%、7.9%和26.3%。

外贸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加工贸易出口978.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一般贸易出口531.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一般贸易出口占比为29.3%。机电产品出口1428.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占全市出口的78.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92.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占全市出口的比重为54.7%。全市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19.3亿美元,离岸执行额62.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9%和14.0%。全市服务贸易规模达到125亿美元。

使用外资层次提升。全年实际使用外资70.2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26.7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38.1%;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实际使用外资33.8亿美元,占实际使用外资的48.2%。新引进和培育各类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35家,累计超过200家。148家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有投资企业400多家。

“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2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第三产业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12.6亿美元,占61.5%;民营企业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17.7亿美元,占86.4%。全年新签对外工程承包合同额18.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10.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5%和9.2%。“一带一路”倡议带动效应显现,全市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议投资额5.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8%。

开发区经济转型提速。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全国首个开放创新综合试验区。常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全市国家级开发区升至14家;常熟、吴江、吴中三家出口加工区转型为综合保税区,全市综保区(保税港区)数量增至8家;苏州工业园区综保区贸易功能区通过验收,内外贸一体化发展加速推进;张家港保税区获批开展国家企业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

七、交通运输和邮政电信

交通运输平稳发展。年末公路总里程13238.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50.2公里。全市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3.88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33.98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2.7%和2.9%。公路、水路完成货运量1.34亿吨,货物周转量209.08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4.3%。

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3742.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0%。铁路货物发送量66.78万吨,货物到达量110.07万吨。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5.4亿吨,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42亿吨,比上年增长15.5%;集装箱运量510.2万标箱,比上年增长17.8%。

汽车保有量继续增加。年末拥有汽车268.6万辆,其中私家汽车229.3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1.7%和13.8%。

邮电业务快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108.53亿元,比上年增长37.2%。电信业务收入186.32亿元,比上年下降5.0%。全年发送快递5.63亿件,增长52.6%,实现快递业务收入88.54亿元,增长40.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6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11万户,其中4G用户729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402.73万户,比上年末净增45.45万户。

八、金 融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3659亿元,比年初增加2040亿元,比年初增长9.4%。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9200亿元,比年初增加1946亿元,比年初增长11.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633亿元,比年初增加12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1403亿元,比年初增加1403亿元。

年末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191万户。证券机构托管市值总额7135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8.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9%。期货市场交易额5.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66%。

保险业健康平稳运行。新增保险机构1家,年末保险机构75家,各类分支机构894家。全年保费收入36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财产险收入159.6亿元,增长11.5%;人身险收入208.7亿元,增长23.8%。保障水平不断提升。全年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136.6亿元,比上年增长23.5%。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分别为2.5%和3469元/人。

金融创新持续深入。全年新增各类金融机构41家,总数达759家。金融总资产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1.8%。新增上市公司8家,累计达100家,募集资金累计1180亿元。上市公司再融资19家,募集资金208亿元。新增新三板企业158家,累计挂牌企业229家。全年新增债券融资685.7亿元,同比多增52.7亿元。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86.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5.7%。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68%。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12家,累计3478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3家,累计585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8家,累计328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10家,累计57家;年末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58家,其中国家级15家。全市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89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分别为31家和58家,孵化面积超47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在孵企业超过6000家。

专利成果再创佳绩。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98704件和62263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43241件和10488件,发明专利申请占比由上年的39.6%提高至43.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7.4件,比上年增加8.9件。

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227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17.8万人,高技能人才49.2万人。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8.5万人,比上年增长8.7%。

教育现代化快速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外来工子弟学校)744所,在校学生123.47万人,毕业生24.81万人,专任教师7.91万人。其中普通高等院校21所,独立学院4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1.48万人,毕业生5.7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8.1%。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36万人,毕业生1.34万人。年末拥有幼儿园(含民办)731所,在园幼儿30.09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1个、文化站98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40个。着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全市形成了以8个国家级、15个省级和55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为主体的产业空间格局,全年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4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5%。文化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加强。启动国家“海上丝绸之路”和“江南水乡古镇”申遗工作。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112处。共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3个、名村5个。

卫生事业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10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72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1个,妇幼保健机构11个。年末卫生机构拥有床位6万张,其中医院病床5.29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65万人、注册护士2.6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4.3%和5.1%。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平江新院和附属儿童医院园区总院投入使用,苏州科技城医院基本建成。

体育事业

年末全市公共体育设施面积335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体育设施面积3.16平方米。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建成开放,全市建成健身步道1118公里。五卅路市民健身中心的篮球馆、羽毛球馆、游泳馆和保龄球馆建成对外开放。全年体育彩票销售38.88亿元。成功举办第53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环金鸡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苏州太湖国际马拉松等比赛。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就业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61.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94.08万人。户籍人口667.01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为9.94‰,比上年下降1.75个千分点;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3.02‰,比上年下降1.95个千分点。

就业总量保持平稳,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全市新增就业17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苏州籍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6%。全年免费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累计建成各类创业基地235家,孵化面积超过520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

加大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468.41万人,比上年增加5.45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09.9万人,比上年增加16.0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21.99万人,比上年增加21.06万人。年末企业养老保险享受人数138.99万人。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8.18万人,其中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44.5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279.43万人。全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98.3元。全市新增缴存公积金职工73.7万人,年末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数达253.1万人,全年职工提取公积金219.6亿元。

社会福利与救助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养老机构 234个,养老机构床位总数64014 张,日间照料中心613个,助餐点737个,助浴点18个。年末全市2.1万户、共计3.6万人享受低保,全年发放低保金2.29亿元。全年社会救助支出21亿元。全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6427套,基本建成28275套,为1247户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根据抽样调查,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万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4万元,比上年增长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万元,比上年增长9%。城镇居民收入中位数人均4.47万元,农村居民收入中位数人均2.18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700元调整至750元。

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6%,涨幅比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类价格比上年上涨2.4%,烟酒类价格上涨1.5%、衣着类价格上涨3.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3.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2.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6%,居住类价格上涨2.0%;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比上年下降5.6%。

食品安全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全年累计抽检各类食品5.25万批次,每千人抽检率达到4.95批次,动态合格率为98.83%。立案查处食品安全案件903起。实施餐饮服务诚信体系建设,推行餐饮食品安全监督信息公示制度和量化分级制度,学校食堂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量化分级率达100%。

十二、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城市建设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070.9亿元,比上年增长4.8%。中环快速路主线全线通车。常嘉高速公路昆山至吴江段、张家港疏港高速公路等工程加快建设。沪通铁路苏州段建设有序推进。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线、4号线及支线工程、轨道交通3号线平稳推进。1000千伏特高压淮上线工程和智能电网应用先行区、示范区加快建设。23项“智慧苏州”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千兆苏州”全光网顺利建成。我市入选国家首批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

公用事业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311.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3.4%。其中工业用电量1074.2亿千瓦时,增长2.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94.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3%。全市拥有区域供水厂22座,总供水能力697.5万立方米/日。新建、改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4座,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35.75万吨/日,年末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27.99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4.5%,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

市区(不含吴江,下同)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235万立方米。市区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7.75亿立方米。市区新辟公交线路28条,其中社区巴士(微循环公交)线路9条,年末营运线路332条,线路总长达到7078.2公里;全年公交运客总量6.15亿人次。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新购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608辆。年末市区营运出租汽车4803辆。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70.5公里,全年运营总里程729.96万列公里,线网客流总量13784.2万人次。全市新增农村客运(公交)班线14条,行政村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镇村公交开通率均保持100%。

十三、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

全市环保投入576亿元,比上年增长7.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0%。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实施95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80亿元。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按AQI标准统计)比例为68.2%。市区PM2.5年均浓度比上年下降12.1%。主要监测断面水质Ⅲ类以上比例66.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农村新增林地、绿地768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为29.56%。市区新增绿地面积43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7%,市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99平方米。全市建成美丽村庄示范点1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100个。全市划定生态红线保护面积3205.52平方公里,占市域土地面积的37.76%。苏州市和昆山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劝退、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建设项目179个。整治燃煤小锅炉1730台。关停、淘汰落后产能企业1116家。新增三星级以上“能效之星”企业37家,累计达393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十二五”收官之年,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提升、新成效,但同时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主要经济增长动力仍有不足,结构矛盾比较突出,新旧产业处在接续关键期,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民生事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依然艰巨。新的一年中,全市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放到更突出位置,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五大任务,积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形成以技术进步、制度创新、要素资源高效配置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努力当好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先行军和排头兵,确保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

注:本公报数据为预计数或快报数。

相关稿件
苏州市统计局
Baidu
ma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