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全市上下在苏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经济结构加快调整,改革创新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民生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发展和谐稳定。
一、综 合
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475.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按常住人口计算)14.56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2.19万美元。
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经济发展提速,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50%。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975.8亿元,比上年增长9.7%,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1.5%,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宏观效益稳定提高。财税收入平稳增长,全年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730.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税收收入1505.8亿元,增长12.5%,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达87%,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总量、增量和税收占比保持全省首位。财政支出更多投向民生领域,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17.2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城乡公共服务支出1219.9亿元,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75.4%。
市场主体活力有效激发。年末全市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12.8万户,总注册资本4.4万亿元,苏州成为省内首个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00万户的城市。全年新增私营企业8.3万户,比上年增长27.7%;新增个体工商户10.9万户,比上年增长12.3%。新增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注册资金分别比上年增长57.1%和19.1%
“三去一降一补”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全年关停、淘汰落后低效产能企业977家;新增企业直接融资1399亿元;降低企业成本300亿元;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111个“补短板”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00亿元。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
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24.6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下降1.4%。全年粮食总产量97.68万吨,比上年下降9.7%,其中夏粮产量28.91万吨,下降20.6%;秋粮产量68.77万吨,比上年下降4.2%。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74万吨,比上年下降10.0%;禽蛋产量3.8万吨,比上年下降12.4%;水产品产量25.49万吨,比上年下降2.7%。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全年新建成高标准农田3.5千公顷,新增现代农业园区面积5.47千公顷,年末现代农业园区总面积75.5千公顷。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9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5%。创新产销对接模式。搭建一批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年末全市共有5家省级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单位,46个农产品电子商务“淘宝村”,全年农产品生产和经营单位年网上交易额超过26亿元。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年末全市农村各类合作组织4407家,持股农户比例超过96%。年末农村集体经济总资产1720亿元,村均年稳定性收入801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8%和3.2%。全市618个村完成农村承包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5767亿元,比上年增长0.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714亿元,增长1.1%。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产值783亿元,比上年增长1.8%;外商及港澳台资工业产值19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3%;民营工业产值10217亿元,比上年增长0.6%。电子、电气、钢铁、通用设备、化工、汽车六大行业实现产值205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6.9%。
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全市制造业新兴产业产值15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9.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机器人、光伏、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五大新产业实现产值1915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工业机器人产业产值161亿元,增长14.8%;光伏产业产值615亿元,增长10.3%。高端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工业机器人产量比上年增长171.3%;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SUV)产量增长110.7%;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67.9%;光电子器件产量增长25%;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产量增长29.2%。
工业效益稳定改善。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35.6%,比上年提高13.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380亿元,比上年增长1.7%;实现利润17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19.3%,比上年回落4.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52.3%,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工业生产效率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2.7万元/人,比上年提高8.3%;总资产贡献率9.0%,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建筑业基本稳定。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56亿元,比上年下降5.1%,其中建筑、安装工程产值1842亿元,下降5.1%。竣工产值1702亿元,比上年增长3.6%,竣工率为91.7%。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682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其中新开工面积2730万平方米,下降1.8%。年末拥有总承包和专业承包资质建筑企业1395家,实现利税146亿元,比上年下降2.7%。建筑业全员劳动生产率32.28万元/人,比上年下降1.1%。建筑业企业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513亿元,比上年增长19.4%。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提质发展。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648.49亿元,比上年下降7.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91亿元,比上年下降76.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987.31亿元,比上年下降9.8%,其中工业投资1982.29亿元,下降9.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660.27亿元,比上年下降6.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64.8%。民间投资比重提升。全年完成民间投资3237.93亿元,比上年下降1.4%,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7.3%,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两新一改”投资占比提高。全年新兴产业完成投资1410.18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25.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820.22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41.4%。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427.03亿元,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72.0%,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63.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商品房新开工面积2966.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7.8%;商品房施工面积12124.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4%;商品房竣工面积1882.0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8%;商品房销售面积2494.0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9%,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25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4%。
五、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市场稳步提升。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3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4343.0亿元,比上年增长10.8%;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593.8亿元,比上年增长9.6%。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4312.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62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消费升级类商品增势较好。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通讯器材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2.1%;家具类商品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3.3%;汽车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0.6%。
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特色商业街18条,拥有亿元以上市场82个,实现市场成交额6056.62亿元,比上年增长8.8%。新型商业模式迅猛发展。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额9000亿元,比上年增长30%。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互联网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9.1%。
旅游市场健康发展。全市实现旅游总收入20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1.67亿美元。全年接待入境过夜游客161.3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1300.4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6.7%和6.6%。年末全市共有5A级景区6家(11个点)、4A级景区36家,五星级饭店28家。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10家,其中国家级2家。苏州获评全国首批、全省唯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的地级市。游客满意度和旅游市场秩序指数保持全国前列。
六、开放型经济
对外贸易基本稳定。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18066.4亿元,其中出口10812.2亿元,进口7254.2亿元。按美元计价,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2737.6亿美元,其中出口1639.4亿美元,进口1098.2亿美元。全市一般贸易实现进出口额924.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33.8%,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从出口市场看,全年对美国出口额439.2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1%;对东盟出口额149.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对欧盟出口额334.98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1%;对日本出口额127.3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2%,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的比重达20.3%,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服务贸易发展良好。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41.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0%。服务外包平稳发展。全年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28.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66.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7%。
使用外资层次提升。全年新设外商投资项目784个,实际使用外资60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比42.9%,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实际使用外资占比50.0%。区域性外资总部集聚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新设具有地区总部特征或共享功能的外资企业30家,年末累计超过260家。
“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32.0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6.8%,其中第三产业项目中方协议投资额占比58.6%;民营企业境外中方协议投资额占比74.9%。全年完成对外工程承包营业额11.5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2%。“一带一路”倡议效应进一步显现,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协议投资额5.99亿美元,占比达18.7%。
开放水平继续提升。苏州获批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城市。51项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在我市复制推广。年末全市拥有国家级开发区14家、省级开发区3家、综合保税区7家、保税港区1家。“苏满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运能不断提升,全年累计发运出口班列120次,运载货物10706标箱,货值9.77亿美元。
七、交通运输、邮政电信
交通运输发展平稳。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13207.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98.3公里。全市完成公路、水路客运量3.21亿人次,比上年下降7.3%,旅客周转量122.23亿人公里,比上年下降7.7%。公路、水路完成货运量1.35亿吨,货物周转量224.55亿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9%和5.2%。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4059.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5%。铁路货物发送量81.95万吨,货物到达量107.04万吨。苏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5.79亿吨,比上年增长7.3%,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51亿吨,比上年增长7.5%。苏州港集装箱运量547.92万标箱,比上年增长7.4%。
汽车保有量稳步增长。年末拥有汽车313.3万辆,其中私家汽车268.4万辆,分别比上年增长16.6%和17.1%。
邮电业务快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134.14亿元,比上年增长23.6%。全年发送快递8.5亿件,比上年增长50.9%;实现快递业务收入114.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9%。电信业务收入192.64亿元,比上年增长4.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2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690.6万户,其中4G用户1079.7万户。年末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473.52万户,比上年末净增64.13万户。
八、金 融
金融运行保持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总数774家,金融从业人员7.5万人,金融总资产4.4万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5864.26亿元,比年初增加2205.16亿元,比年初增长9.3%。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21924.44亿元,比年初增加2724.34亿元,比年初增长14.2%。
保险业务稳步增长。全年新增保险机构6家,年末保险机构81家,各类分支机构921家。全年保费收入525.19亿元,比上年增长42.6%;保险赔款和给付支出15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保险深度、保险密度分别达到3.39%和4933元/人。
证券业务平稳发展。年末全市证券交易开户总数227万户。证券机构托管市值总额6123亿元。全年各类证券交易额5.32万亿元,期货市场交易额3.10万亿元。
资本市场作用凸显。全年新增上市公司13家,年末上市公司总数达113家,累计募集资金1582亿元。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03家,累计达432家。全年新增债券融资1373.8亿元,比上年多增688.1亿元。
九、科技和教育
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全市财政性科技投入95.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9%。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78%。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920家,累计413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4382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6.9%,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全年新增省级以上民营科技企业1472家,累计达11825家。
创新载体加快培育。全年新增2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41家省级众创空间,年末共有国家级众创空间32家,省级众创空间88家,规模领跑全省。年末全市共有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93家,孵化面积超460万平方米,省级以上在孵企业超6100家。中科院电子所苏州研究院、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开工建设。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苏州)脑空间信息技术研究院、牛津大学-苏州先进研究中心、悉尼大学中国中心相继设立。年末省级以上公共技术服务平台60家,其中国家级15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8家,累计达625家;新增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1家,累计达381家;新增省级以上工程中心(实验室)11家,累计达68家。
创新人才加速聚集。年末全市各类人才总量244.21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20.05万人,高技能人才52.43万人。年末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63.4万人,比上年增长9.2%。
创新成果质量提升。全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106700件和53528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47429件和13267件,发明专利申请占比由上年的43.8%提高至44.5%,发明专利授权占比由上年的16.8%提高至24.8%。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8.25件,比上年增加10.8件。
教育资源优化布局。全年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2所,新增学位6.6万个。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含外来工子弟学校)754所,在校学生131.04万人,毕业生26.9万人,专任教师8.2万人。普通高等院校22所,独立学院5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1.93万人,毕业生5.9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8.5%。成人高等学校在校学生3.06万人,毕业生1.23万人。拥有幼儿园(含民办)754所,在园幼儿32.44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1个、文化站98个、公共图书馆11个、博物馆42个。文化创意产业做大做强。全市有8个国家级、16个省级和51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全年文化产业营业总收入超过4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文化保护与传承进一步加强。全市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81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9处、省级112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13个、名村5个。推动苏州文化“走出去”,全年共组织文化“走出去”项目47批次。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年末全市拥有各类卫生机构3175个,其中医院206个、卫生院77个。年末卫生机构床位数6.32万张,其中医院病床5.67万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2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77万人、注册护士3.0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5.6%和8.9%。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全市建成国家级医学重点学科2个,临床重点专科16个,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分级诊疗制度初步形成,上下联动、统一协作的健康管理综合服务机制逐步健全。2016年底拥有医联体共19个,成员机构102个;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030个,签约家庭78.31万户,实行社区药品“直通车”制度。苏州科技城医院正式投用,加快整合广济医院、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打造公共医疗中心。
体育事业稳步发展。体育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年末全市公共体育设施面积超过3290万平方米,共有全民健身站点6903个、健身步道1653公里。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抓紧建设,苏州湾体育公园建成开园,环古城河健身步道全面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增强。苏州体育健儿在里约奥运会、残奥会上夺得7枚金牌。昆山成功举办“汤尤杯”世界羽毛球团体锦标赛。全年体育彩票销售39.17亿元。
十一、人口和就业
人口总量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064.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03.88万人。全市户籍人口678.2万人,户籍人口出生率11.2‰,比上年提高1.28个千分点;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4.85‰,比上年上升1.81个千分点。
就业形势保持平稳。全市新增就业17.11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0.95万个,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89%。苏州籍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52%。全年免费城乡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4.3万人。全力推进大众创业。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创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创业示范基地23家,各级创业孵化载体214家。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根据抽样调查,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95元,比上年增长8.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341元,比上年增长7.8%;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91元,比上年增长8.3%。
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7%。八大类商品及服务价格“七升一降”。其中食品烟酒类价格比上年上涨4.3%;衣着类价格上涨2.0%;居住类价格上涨1.7%;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2.0%;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上涨1.4%;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4.0%;其他用品和服务价格上涨2.8%;交通和通信类价格比上年下降2.3%。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478.46万人,比上年增加8.45万人;企业养老保险享受人数147.06万人。市区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增加养老金148元。年末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46.37万人,领取基础养老金人数43.16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35.09万人,比上年增加23.37万人;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人数276.8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446.62万人,比上年增加23.09万人。全市城镇职工社会保险覆盖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覆盖率均保持在99%以上。
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750元/月提高至810元/月。年末全市1.76万户、共计2.89万人享受低保,全年发放低保金2.13亿元。市区居民基础养老金由每人每月380元上调至430元。全年社会救助支出19.28亿元。年末拥有各类养老机构226个,养老机构床位总数65301张。全市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42255套,基本建成53812套,为1260户困难家庭发放住房租赁补贴。全市新增缴存公积金职工68.85万人,年末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数达268.69万人,全年职工提取公积金245.72亿元。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在全省率先建成覆盖城乡的食品安全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全年累计抽检各类食品5.96万批次,每千人抽检率达5.62批次,动态合格率为98.5%。立案查处食品安全案件2930起。
十三、城市建设和公用事业
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38.1亿元。常嘉高速公路、张家港疏港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沪通铁路苏州段建设进展顺利。城市轨道交通加快建设。轨道交通2号线延伸线建成运营,4号线及支线工程试运行、3号线、5号线建设稳步推进。市区人民路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基本完成。苏州汽车西站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投运。全市建成换乘停车场24处,泊位1万多个。苏州工业园区桑田岛地下综合管廊建成使用,海绵城市试点项目积极推进。1000千伏特高压淮上线东吴变电站投入运行,“城市光网”覆盖到村,“智慧苏州”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全年全社会用电量1382.5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4%。其中工业用电量1116.3亿千瓦时,增长3.9%;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08.26亿千瓦时,增长14.5%。全市拥有区域供水厂22座,总供水能力717.5万立方米/日,其中市区(不含吴江,下同)自来水日供水能力达到255万立方米。全年新建、改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5座,新增生活污水处理能力11.55万吨/日,年末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79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2%,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市区管道天然气供气总量8.79亿立方米。
年末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85.6公里,全年运营总里程864.6万列公里,线网客流总量15056.7万人次。市区新辟公交线路35条,其中社区巴士线路20条,年末营运线路364条,线路总长7290公里,全年公交运客总量5.63亿人次。年末市区营运出租汽车4803辆。全年新增农村客运(公交)班线24条,行政村农村客运班车通达率、镇村公交开通率均保持100%。
十四、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
生态保护得到加强。全市环保投入6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16%。全市生态红线保护面积比2013年增加54.5平方公里,总面积达3260平方公里。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全年完成投资127.1亿元。全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按AQI标准)比例为76.2%。市区PM2.5年均浓度比上年下降20.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市区新增绿地面积35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2.7%,市区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1平方米。农村新增林地、绿地624.73公顷,陆地森林覆盖率29.69%。全市建成美丽村庄示范点1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305个。截止2016年底,全市已建成美丽村庄示范点100个,三星级康居乡村690个。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全面推进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实施减排项目181个。劝退、拒批不符合环保要求建设项目132个。整治燃煤小锅炉1802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全市新增三星级以上“能效之星”企业33家,累计达411家。
2016年,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提升、新成效,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但同时也应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依然面临不少困难和矛盾,经济发展新动力仍显不足,科技创新还未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动力,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竞争力整体不强,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繁重,民生事业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需持续发力。新的一年中,全市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力创新求突破,聚焦富民见实效,全力推动苏州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努力当好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先行军和排头兵,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