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寄哀思,翠柏映忠魂。2025年清明节期间,苏州烈士陵园以“守护英烈·传承薪火”为主题,精心策划“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系列纪念活动,通过特色缅怀、实践教育、志愿服务等多维举措,奏响新时代尊崇英烈、传承精神的红色强音。
缅怀祭扫:山河同念,精神永续
4月3日上午9时,苍松翠柏环绕的苏州烈士陵园庄严肃穆,“赓续·2025·清明祭英烈”集中祭扫仪式在此举行。烈士纪念碑巍然矗立,120余名社会各界代表身着素装,在低回的《献花曲》中列队肃立,全体人员三鞠躬致意并瞻仰纪念碑,向长眠于此的英烈致以最深切缅怀。
这场仪式不仅是追思,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自3月中旬起,苏州烈士陵园推出“红色体验”“红色记忆”“红色精神”“常规祭扫”四大主题线路,提供菜单式、清单式服务:在“红色体验”线路中,参与者亲手制作白菊花束,指尖的温度化作对英烈的无声告白;在“红色记忆”线路中,苏州市职业大学学生手持软布,蹲跪在烈士墓碑前仔细擦拭;在“红色精神”线路中,胜浦实验小学的600多名少先队员立于碑前,以“时空对话”形式向英烈汇报新时代少年的志向。截至4月4日,“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已开展近420余场,吸引5.7万余人参与。
共建倡议:红色联盟织就传承之网
“以坚定行动之力,传承红色薪火,让英烈精神在新时代绽放不朽光芒!”在“守护英烈·传承薪火”主题活动现场,苏州烈士陵园围绕深挖英烈事迹、讲好英烈故事、心系烈属办实事、助力烈士寻亲、弘扬英烈文化、深耕“大思政课”、优化陵园环境等七个方面发布了共建倡议,构建起立体化红色传承体系。
与此同时,苏州烈士陵园与苏州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3家新增共建单位现场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各方将围绕青少年思政教育、英烈精神宣讲、红色档案保护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传下去”。此前,苏州烈士陵园已与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苏州科技大学等多家单位建立共建机制,在烈士档案整理、口述历史采集、红色教育推广等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此次扩容后,共建网络将进一步拓展延伸,形成“党政机关牵头、企业协同、院校参与、社会联动”的立体化协作格局。
行动发布:五大工程筑牢红色根脉
随着大屏上金色字迹跃动,“英烈红色档案保护深化五大行动”正式启动。“五大行动”涵盖英烈红色档案“深度攻坚”行动,建立“一地一档、一人一档、一档一码”工作机制,推进实物档案数字化管理,编撰烈士家属访谈录;英烈精神传承“星火燎原”行动,组建青年宣讲团,设计“红色记忆探访路线”,孵化精品英烈故事IP,打造苏州红色文化名片;关爱烈士家属“圆梦心愿”行动,制定年度“圆梦微心愿”清单,实施寻访战友、为烈士寻亲等项目;英烈事迹传播“云端赋能”行动,全域推广“一墓一码”数字身份系统;红色基因守护“军民共建”行动,打造首个“军民融合红色基因库”。
“挖掘和整理烈士档案是开展烈士褒扬工作的根基工程,五大行动构建起‘挖掘—修复—传播—关爱—传承’全链条,既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志愿守护:描金碑文亦是描摹初心
清明期间,在苏州烈士陵园里,“代祭扫N个1”志愿服务架起云端桥梁,工作人员以工笔描金墓碑、敬献鲜花行鞠躬礼、摆上家乡风味祭品,为千里之外的烈属完成跨越山河的思念传递。陵园内外,“多元协同、全域覆盖”的立体服务体系高效运转——由社工部、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公安干警、城管队员及高校师生组成的80余人志愿服务团队分工协作,在园区开展秩序引导、交通疏导、事迹讲解、活动组织等保障工作。
红色传承的温度更从陵园蔓延至街巷阡陌,弘扬英烈文化青年联盟的志愿者们敲开烈属家门,通过影像记录、口述采集留存珍贵红色记忆。在烈属吴剑生家中,志愿者将吴为民烈士泛黄的照片进行数字化建档;98岁的潘群枫老人含泪讲述兄长潘振鎏烈士少年时期的革命启蒙故事。据统计,清明期间陵园累计开展志愿服务500余人次,这场全民参与的红色接力,正为英烈精神传承注入蓬勃生机。